世上只有媽媽好——“雨人”譚蜀燕和母親冉存英的故事
發布日期:2015年4月2日 來源:三峽日報黃余洋 閱讀3740次
編者按:
2015年4月2日,是第八個世界自閉癥日,主題是:職業——自閉癥優勢。本月10日,《三峽日報》5版刊登了《“雨人筷樂”與人筷樂》的視覺專題,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,并引發了較大的社會反響,雨人餐廳經營逐步好轉。據了解,早在2011年全球自閉癥患者已超過6700萬人,平均每15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一個自閉癥患者。而在中國,目前已被確診為自閉癥的患者達1000萬,0-14歲患病兒童的數量超過200萬,他們封鎖自己在一個人的心靈世界里,承受著旁人無法探知的內心孤獨。家住楊岔路的譚蜀燕便是其中之一。
譚蜀燕6歲罹患自閉癥
譚蜀燕出生于1993年,5歲前和其他孩子一樣,還特別喜歡畫畫。由于父母工作繁忙,兒時就生活在奶奶家或外婆家,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同伴的交流。1999年,譚蜀燕來到宜昌父母身邊。年底的一天,從幼兒園回到家后,一反常態,不停地在家原地打轉,并且不停地打自己頭,咬自己的胳膊;父母和他講話,他根本不理,也不和小朋友玩了。接下來天天如此,甚至連媽媽也不會叫了,仿佛陌生人一般。母親冉存英只好請假,將他從幼兒園接回家專門照顧,然而,癥狀卻越來越厲害,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。
于是,冉存英帶著孩子顛簸輾轉到處求醫,北京、廣州、武漢等大城市,神農架、秭歸等偏遠山區,只要聽說有什么“偏方”或“高人”能治好孩子,他們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。2003年,冉存英與北京一家孤獨癥訓練基地取得了聯系,經過評估,兒子被診斷為自閉癥,并被告知需要接受特殊訓練,于是他們交了報名費,排了一年多時間的隊,終于輪到兒子去北京訓練治療了,卻因為費用昂貴而未能成行,冉存英一人在家傷心地哭泣,從來不說話的兒子跑進臥室,用小手摸了一下媽媽的頭,說“媽媽,你怎么啦?”。好久沒有聽到兒子叫媽媽的冉存英一下子愣了,她仿佛年看到了希望,就是在那一刻,她發誓要治好兒子的病。
堅強母親為了兒子辭職創辦特校
2003年7月,單位改制,夫妻倆買斷工齡。冉存英不顧家人的反對,放棄了待遇優越的工作,奔走于北京、武漢、南京等地參加特殊教育的專業培訓,國內外資深教授親自授課,通過艱苦學習,取得特殊教育資格證書。冉存英把買斷工齡的錢全部投入,辦起了博愛特殊孩子康復學校。當時,宜昌患有自閉癥的孩子初步統計大概在200人左右,這些孩子大多數被關在家里,孩子痛苦,做家長的更是苦不堪言。自閉癥、腦癱、智障……冉存英的學校里收留了15個這樣的孩子。兒子譚蜀燕在學校得到了媽媽和老師的關愛及教育訓練,情況慢慢得到好轉。
博愛特校發展壯大開辦餐廳幫助大齡自閉癥等心智障礙者就業
博愛特殊教育學校的創業之路,是一條沐浴愛的陽光之路。創業缺資金,親朋好友紛紛解囊相助;辦學之初學校缺校舍,夷陵好人李廣佳提供了200多平米的場地。宜昌市領導、青年志愿者、新聞媒體都給予了大力的扶持。依靠“讓特殊孩子快樂起來,讓特殊孩子家庭幸福起來”的辦學宗旨,宏揚“愛心敲開心靈的門窗,奉獻播撒幸福陽光”的辦學理念發展,很快贏得了社會和孩子家長的認可。博愛的路,是一條不斷克服困難的自強之路,今天的博愛特校,租用的校舍面積達1000多平米,在職教師48人,在校學生達100多人,先后引進了“聽覺統合治療儀”“韓氏治療儀”等康復訓練設備,軟硬件設都處于國內同行領先水平。目前,博愛特校已是全國同類機構50強、中殘聯定點康復機構,得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,但是,場地問題一直是制約學校發展的最大困擾,冉存英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力量和愛心人士對博愛特校以更多的關愛。
隨著康復訓練成果的顯現,一部分自閉癥孩子不但生活能夠自理,并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,博愛特校在市殘聯的大力支持下,適時創辦了全省首家支持性就業公益性示范餐廳——“雨人筷樂”餐廳,為適齡自閉癥等心智障礙人士進行職業技能培訓。
20歲的學員峰峰患有輕度自閉癥,主要表現為交流障礙、自我封閉,不愿與人交流。通過支持性就業輔導員的悉心指導,峰峰逐步開朗起來,現在一家面館做實習服務員。據面館老板介紹,峰峰表現超出他的預期,試用期結束后,將聘用他為服務員。峰峰將拿到人生的第一份工資。目前,譚蜀燕在餐廳表現良好,洗碗、拖地、收拾碗筷、為客人端茶倒水等服務工作已基本勝任。餐廳創辦人冉存英介紹說:再過一段時間,譚蜀燕將會是繼峰峰之后第二個走出餐廳,邁向工作崗位的第二個“雨人”孩子,將來還會有第三個、第四個......
本報記者黃余洋圖/文